日照科技职业学院
咬定青山志不渝 竹荪芬芳溢乌蒙——《竹林下竹荪仿野生栽培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3-24 11:14:43 浏览次数: 次

由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乔璐博士主持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竹林下竹荪仿野生栽培推广示范基地建设》自2023年立项启动以来,在学校、学院领导的支持、项目团队成员不懈努力之下,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一、知识启航:知识讲座激发产业热情

36cb48bc08034a378933ed4e86c4b48e.Jpeg

d39a1ea9a28f43d5b8ead9ad780940cf.Jpeg

自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组面向项目实施地围绕竹荪栽培的产业前景、基质处理、菌种栽植、采收烘干等开展了18期系列培训,累计培训486人次。通过培训,不仅传授了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方法,还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有效促进了当地竹荪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另外,还面向100余人次在校大学生开展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将所学技术带回家乡,开展技术返乡活动,为当地林下食用菌栽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二、实践见证:技术落地展现显著成效

12f7194d8a584ba992e890160e0b9f20.Jpeg

自项目启动以来,经过“勘察示范基地、引通高山水源、改造栽培地块、创新栽培技术、总结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将竹荪的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成功落地彝良山区,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为当地老百姓的经济增收“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的菌丝包技术,改变了以往传统堆料栽培模式,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和栽培周期,提高了在基层的可复制、可推广程度。竹荪的栽培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大量农林废弃物——竹秆材,变废为宝,实现竹林的多重效益,同时降低了火灾隐患。

项目实施经过了两个栽培季,示范面积累积60亩,平均亩产鲜竹荪260kg,达到预期目标。由于林下栽培环境优越,竹荪品质也异常突出,在食用菌市场上颇受欢迎。

三、宣传推广:成果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彝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乔璐博士的科研团队,县委组织部大力宣传报道乔璐博士带领村民发展竹荪产业的事迹,《博士带来了“小竹荪”》宣传视频在云南网等媒体平台上推送,社会反响良好。据悉,项目成功辐射带动乌蒙山区更多地域,威信、盐津、大关等县域已陆续启动林下仿野生竹荪栽培项目。昆明嵩明、红河弥勒、文山富宁、大理巍山等地在乔璐博士的指导下,已经启动竹荪的种植试点。截至目前,示范带动的栽培面积已达200亩。2024年,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推广林下种植竹荪40亩、大棚种植10亩,实现年产值60余万元。如今,在乔璐博士团队的带领下,竹荪产业已初具雏形,一朵朵洁白的竹荪正成为当地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的“致富伞”。

四、合作共赢:校企携手拓宽产教融合新路径

9cb09fbc3d7a47029473a7666e2604d0.Jpeg

项目开展过程中,乔璐博士团队逐步与云南璟升农业、会泽食用菌产业园、西双版纳现代农业集团等企业开展竹荪栽培土壤改良、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新品种选育、创新基质配方、林下栽培新技术集成、鲜品辐照保鲜、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并且已达成校企实习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各项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可以即时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带来新知识、新技能。校企的深度合作为在校生提供实训、实习岗位,让学生为将来工作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竹林下竹荪仿野生栽培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是林下仿野生食用菌栽培产业的起点,下一步,项目团队将继续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林地资源和立体气候优势,“适地适菌”多品种发展林下栽培;创新“菌+药”“菌+菜”“菌+花”“菌+果”等轮作模式,改良土壤、增加收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85b44aa5dffa40fb9e458ed69209c158.Jpeg


日照科技职业学院